网站首页 剧团介绍 经典剧目 名家名角 非遗保护 淮海戏剧院 淮海戏MP3 淮海戏图集 戏评论文 在线留言 演出联络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非遗保护 > 非遗动态
淮海戏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来源:中国非物质文化保护遗产—淮海戏(拉魂腔)  作者:中国非物质文化保护遗产—淮海戏(拉魂腔)  已阅读次:13982  发布日期:2017-2-17

 
淮海戏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淮海戏,主要流行于江苏北部淮安、连云港、宿迁市,及盐城、徐州市的部分县区,以及鲁南、皖东北一带。它产生于清乾隆年间,形成于清道光时期。她留存的传统剧目有三十二大本、六十四单出。
淮海戏在全国地方戏之中应有它特有的地位,这是因为它所流行的区域正处于北方鲁文化向南方吴文化的过渡和融合地带,又处于南昆北弋、东柳西梆的中间地带,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它不断地吸收兄弟剧种的优长,形成了自己特有的风格。从总体上来说,它既有北方剧种的粗犷豪放,又有南方剧种的温柔婉约。
淮海戏的语言也有着“过渡地带”的特点:即仍保留着北方语言中已无,而只有南方语言中才有的五个入声韵类:括达、铁舌、泣立、泼雪、鹿轴,这对研究汉语言的分布和衍变有着独特的价值。
淮海戏的创腔手法,也是既重视学习“板腔体”基本曲调的板式变化,又保留着与辅助曲调、其它曲调相联缀的组腔形式。它的唱词结构,也是既较多地运用长于叙述的七字、十字齐言式,又配合使用长于激情的三字、四字等短句。这些特点对于探讨中国戏曲中的唱词结构与曲调配合的关系,以及与情感表现的关系,又有着独特的艺术研究价值。
更为难得的是,淮海的表演也有着自己的特色,特别是它的丑行表演,形成了自己的乡土风格。从诸多的表演程式所起的名称中即可略见一斑:鸡刨塘、鸡弹绒、野鸡溜、狗刨塘、狗套头、狗颠疯、猪掉腰、蟹爬走、麻雀跳、雁别翅、鬼扯转、挨窝走等等。这些程式在为塑造具有乡土意味的人物形象时,则有着独特的表现功能。
 
二、基本信息
 
项目名称
淮海戏
属    地
江苏省淮安市
保护单位
江苏省淮海剧团
法   人
陈万宏

通讯地址
淮安市大治路5号
邮    编
223001
电    话
0517-3656276  3673252
传    真
0517-3915166
电子信箱
ycs0812@263.net
所在区域及其地理环境
淮海戏主要流行于江苏省北部的淮安、连云港、宿迁市,和盐城、徐州市的部分区县,以及鲁南和皖东北一带。
淮海地区约处在北纬32度10分至35度20分,东经118度10分至120度50分之间。北与山东省日照市、临沂市为邻,南跨淮河与盐城市、扬州市、泰州市接壤,西与徐州市及安徽省蚌埠市为界,东临万顷波涛的黄海。北部是山峦起伏的云台山脉,南为河流纵横的江淮平原。淮海地区的总面积约为3.6万平方公里,人口约有1900万。
淮海地区属北亚热带和北温带的过渡气候带,属于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气候温和湿润。
淮海地区从人文地理环境来看,又是北方鲁文化向南方吴文化的过渡融合地带,是北方语言区向南方吴语方言区的过渡地带。
在这样的区域和人文环境下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淮海戏,则既有北方戏曲的粗犷豪放,又有南方戏曲的温柔婉约,具有本地区特有的风格特色。
 
 
三、项目说明
 
分  布 区  域
淮安、连云港、宿迁市、以及盐城、徐州市的部分区县
以及鲁南、皖东北一带
历史渊源
淮海地区的戏曲艺术源远流长,连云港市锦屏山将军崖上的原始社会岩画中,就有许多“巫”的形象和“皇舞祭天”、“执干戚舞”的场面。海州桃花涧出土的汉画像石中“铺首衔环”的图案,被认为是傩舞中方相氏面具的形象。被认为是中国戏曲雏形的汉代角抵戏《东海黄公》,即源于汉代东海一带的民间传说。淮安市涟水县出土的西汉铜质戏俑,挽臂作舞,造型逼真。……明清时期,淮海地区得盐、漕、河等多方地利,经济有了空前的繁荣,由此推动了戏曲活动也有了较大的发展。
约于清乾隆十五(1750)年前后,淮海地区即出现了民间艺人一人或两、三人,走乡串户地“唱门头词”,以民歌小调的形式演唱一些根据民间故事改编的篇子、段子。到了清道光十年(1830年)左右,艺人们以家族或亲友数人组成了小戏班,开始分角色演出小型的“对子戏”,和只有小旦、小生、小丑的 “三小戏”。再到后来,小戏班发展多了,且又受到山东柳子戏、安徽徽剧,以及昆曲、京剧等剧种的影响,逐渐形成了生、旦、净、丑等不同的行当,唱腔和表演等也不断地有所发展,演出的剧目也不断丰富起来,成为较成熟的地方戏剧种。在民间被俗称为小戏、三刮调、肘鼓子、拉魂腔。(“拉魂腔”流入鲁南后形成柳琴戏;传到皖东北后形成泗洲戏。)
抗日战争时期,在淮海地区党组织和抗日民主政府的领导下,小戏艺人们成立了“艺人救国会”,组织演剧队,积极配合党的中心工作和宣传抗日。小戏演出深受淮海区党、政、军、民的喜爱,被誉称为“淮海小戏”。
解放战争年代,艺人们肩背步枪,手提三弦,跟随解放军转战南北,积极做好宣传鼓动工作,有的同志为革命献出了宝贵的生命。还有一淮海小戏演出组,随同淮海战役的大军渡过了长江,一直随军演出,最后到达上海。每人领到了“渡江光荣证”和“渡江记念章”。淮海小戏又被誉称为“革命小戏”。
新中国成立后,淮海小戏更是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大发展,业余剧团遍布城乡,仅据灌云县1953年统计,全县业余剧团就多达169个,约有七千人参加活动。当时的淮阴地区、沭阳县、灌云县、灌南县、泗阳县、涟水县、宿迁县、东海县、滨海县、响水县以及连云港市等,先后组建了专业性的剧团。1954年9月,淮阴地区大众剧团要到上海参加华东地区戏曲观摩大会演出,江苏省文化厅正式将淮海小戏定名为淮海戏。
1956年11月,在淮阴地区大众剧团的基础上,成立了江苏省淮海剧团。
1957年4月,江苏省淮海剧团参加了江苏省第一届戏曲观摩大会,演出了《拾稖头》、《打干柴》、《骂鸡》、《催租》等,《拾稖头》获优秀剧本奖、优秀演出奖,谷广发、朱桂洲获演员一等奖,刘长珍、陈玉梅、杨云发获二等奖,王葆翠、戈淑琴、洪家义获三等奖。
1960年9月,江苏省淮海剧团演员谷广发作为江苏文艺工作者代表出席了中国文艺工作者第三次代表大会,并与全体代表一起受到毛泽东、刘少奇主席和周恩来总理的接见。
1961年11月,江苏省人民政府拨专款两万元、黄金二两,给江苏省淮海剧团购置服装和舞台设备。
1962年3月,江苏省淮海剧团赴上海演出,《樊梨花》、《皮秀英四告》、《三拜堂》等被灌制唱片发行。
1965年3月,江苏省淮海剧团的《借驴》被选调参加华东地区戏曲现代戏观摩演出。后来,被越剧、沪剧、赣剧、婺剧等剧种移植上演。
1975年6月和9月,江苏省淮海剧团的《龙江颂•闸上风云》两次奉调赴京演出,并参加建国26周年的文艺会演,中央电视台向全国转播。《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刊载文章,对演出大加赞赏,称淮海戏的唱腔改革很有成绩,演员杨秀英被誉为是“苏北的江水英”。
新时期以来,淮海戏又有了新的发展,传统戏《皮秀英四告》、《三拜堂》、《催租》、《莲花庵》等,和新编的古装戏《大唐女帅》、移植并改编的《节妇吟》,以及现代戏《十里香》、《豆腐宴》等都被拍成电视片。《十里香》还荣获了文化部优秀剧本奖;《花大姑说媒》荣获全国首届农村小戏大赛创作一等奖;《豆腐宴》被文化部选为优秀剧目向全国剧团推荐,还被选调参加第九届中国戏剧节演出,并在中央电视台多次播放;《赶集》、《借靴》两个小戏,分别于2003年、2004年荣获了由中国戏曲家协会在山东滨州博兴举办的国际小戏艺术节金奖;还有获省优秀剧目奖或“五个一工程奖”的《生死怨》、《儿女情》、《果园风情》、《韩余娟》、《陈毅三会韩德勤》、《小镇有口甜水井》、《代代乡长》、《草包村长》、《临时爸爸》、《永恒的彩霞》等等。以苗爱华、吴玲、许亚玲、魏佳宁、徐棣琴、陶化友、熊化冰、孟善荣、徐建军、霍一君、叶志林、史玉霞等为代表的中青年演员,继谷广发、朱云兰、朱桂州、陈玉梅、杨云发、王保萃、杨秀英、范珍美、魏化兰、刘长珍、徐万维、朱浩、魏良召、李守英、曹亚芳、杨云兰、洪家义、李岚科、唐洪奎等老一辈艺术家之后,正承担着淮海戏进一步振新和发展的希望。
 
基本内容
一、唱腔曲调
淮海戏的唱腔音乐,主要来自淮海地区的民歌、民间说唱等。到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淮海戏的唱腔已形成了由基本曲调、辅助曲调、其它曲调共同构成的一个唱腔体系。
女腔的基本曲调为[好风光],男腔的基本曲调为[东方调]。男女基本腔的确立,标志着淮海戏的唱腔音乐在原来联用众多曲调的基础上,已形成了以基本曲调板式变化为主的结构体制了。作为基本曲调,它们能较强地体现剧种风格,又能通过“活唱”和板式变化,构成大、小唱段,以表现多种情感,和供不同行当来演唱。
女腔的辅助曲调有[二泛子]、[诉堂调];男腔的辅助曲调有[金风调]、[龙门调]、[小生调];男女腔共有的辅助曲调有[十字韵]、[起腔]、[八句子]、[羊子]等。它们各有个性,格调鲜明,在表现叙述性段落,或抒发欢快、悲愤等情感时,各有所长。它们可以独立运用,亦常依附基本曲调与其联缀而构成完整唱段,在整个唱腔中,起着充实、配合与辅助的作用。
其它曲调有[丑调]、[彩腔]、[嗨嗨调],以及民歌小调[打渔船]、[满台腔]等。它们对塑造某些特定人物的形象,或渲染特定的环境氛围,以及丰富唱腔的表现力等,都能起到其特殊的作用。
能够体现淮海戏唱腔特点的骨干音型有:i321、5321、1321、6321;6123、2123、3123、5123;5i65、3i65、1265、1235;3i76、3276、5ii6。
而在唱腔或过门的腔尾处,常用161、535、656等下方大二度或小三度辅助音的旋律进行,使唱腔流畅、柔和;在唱腔中又常有i3、3i、6 4、3 2、5 6等六度、七度的大跳,又显得豪爽、刚劲,特别是1i的八度翻高,更显“拉魂腔”“起腔”的特色,使唱腔分外活跃、明快。所以,从总体上来说,淮海戏唱腔显示出刚中有柔、柔中有刚,刚柔融于一体的艺术特色。
二、语言声韵
语言是决定一个剧种风格最重要的基础,处于北方话与南方吴语区中间地带的淮海戏流行区域的语言,虽总体属于北方话语的范畴,但其四声调值的走向却又有着自己的特别之处。如与普通话相比较,它的阴平字声,相当于普通话的上声;而它的上声字的读法又是向上挑一点再下降;去声字的读声不但不下降,反在平读后,还有稍挑高一些的尾音;只有阳平字的读声与普通话基本相同。而在北方话语中早已不存在的入声,至今在淮海地区的方言中仍保留着刮达、铁舌、泣立、泼雪、鹿轴等五个韵部的入声短调。
淮海戏的押韵也有自己的特点,主要大韵分为十一类:扒沙、呸灰、知希、焦稍、坡梭、普苏、排怀、丑牛、苍昌、弓声、甘单等。五个入声韵调主要用于念白或数板,用作唱词押韵时,可纳入相应的类别而改变其声调,如括达纳入扒沙,泣立纳入知希,这样可在唱出来时能将声音传送得远些。
押韵的韵脚字声运用亦有其特点,一个唱段,有的全押平声韵,也有的全押仄声韵;上下句的叙事段落,又呈上仄、下平的状态;而特有的《八句子》唱段,又要求有规则的平仄韵转换押,等。针对不同段落,运用不同的韵脚字声,又都是和唱词所要表达的内容,以及人物所要抒发的情感,相密切关联着的,是符合汉字、汉语的声韵表现情感规律的。
淮海戏的舞台语言亦多有着大众化、农民化的特点,极富农村气息和生活情趣。
三、唱词构成
淮海戏唱词的基本句式,是以七字句、十字句为主的,但又配合运用其它句式,且在多年的实践中还为各种句式都起有专用名称,如三字趱、四字方、五字垛、六字圆、七字韵、七字常、十字韵、串十字等。
与昆曲曲牌相比,淮海戏的唱词结构并不全是按曲牌填写,但它却有曲牌体的长短句相结合的遗存之处;与京剧相比,虽然也多用上、下句叙述段落,但它句式变化又显得灵活多样。可以说,它既吸收了长短句长于表情的优点,又吸收了上、下句长于叙事的特长。
淮海戏男腔中的[丑调],女腔中的[喜调]、[彩调],它们唱词的前两句都是两个三字句,这已形成为一种定式。这是因为两个三字句连用所形成的节奏韵律,可表现丑角风趣、幽默的特点,或是符合高兴快乐时活泼灵动的情感状态。据老艺人说,连用两个三字句,正是受传统唱段[八句子]开头句式的影响。
再如较长的核心唱段,往往先以慢板十字或七字起唱,叙述性较强,有时也插进一两个三字句或五字句作为调剂,但当情绪转向激动时,即先转用较多的五字句形成垛板阶段,再往高潮发展时,又转成多句的“三字趱”连用,板式速度也越来越快形成最高潮,到最后再用一到两个长句拉散后稳住结束。这样的句式结构与板式变化,与人们的情感发展的内在韵律融为一体,极具本剧种的艺术特色。
四、表演特色
淮海戏的表演,虽然也向京剧、昆曲等剧种学习了多种表演程式,但因为它产生于农村,且常时期地服务于农民,所以,它的表演富有农村、农民的生活气息,带有泥土的馨香。特别是它的丑行表演,形成了自己的乡土风格。从诸多的表演程式所起的名称中即可略见一斑:鸡刨塘、鸡弹绒、野鸡溜、狗刨塘、狗套头、狗颠疯、猪掉腰、蟹爬走、麻雀跳、雁别翅、鬼扯转、挨窝走等等。这些程式在为塑造具有乡土意味的人物形象时,则有着独特的表现功能,具体运用于某一特定人物,则更能显出它们的生命活力。京剧大师荀慧生先生在观看了淮海戏的演出后写到:“正因为它来自农村,所以演出中带着浓郁的乡土气息,无论曲调和表演都非常朴实。……戏演得很生动,哏而不俗,嬉而不谑,蛮有风趣,也极具讽喻。”
再则,由于淮海戏常时期在农村演出,即便是演古装戏,也具有农村的生活气息。而从抗日战争年代起,淮海戏就一直致力于配合党的中心工作,不断地编演现代戏,所以,在现代戏表演方面,已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经验,形成了自己的特色。从抗战时期的《小板凳》、《柴米河畔》,解放战争时期的《军民一家》、《十年夫妻重团圆》,到建国初期即获优秀表演奖的《拾稖头》,六十年代《借驴》参加华东地区现代戏观摩演出,七十年代《入党》参加文化部主办的第二轮文艺调演,八十年代《儿女情》参加全国现代戏研讨会演出,再到九十年代《豆腐宴》连获大奖,并在新世纪之初,被选调参加全国戏剧节演出,《赶集》荣获国际小戏节金奖等等,“以歌舞演故事”的中国戏曲的本质特征,业已成为淮海戏数十年坚持的,具有“新传统意义的”艺术追求。而这样的经验对于中国戏曲的发展,特别是有别于“话剧加唱式的”现代戏表演,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五、演出剧目
淮海戏演出的剧目,主要来源于根据民间故事和传说改编的民间小戏,突出表现淮海地区民众,特别是农村民众的生活形态和民风民俗。如表现民间生活的小戏:《骂鸡》、《催租》、《闹酒馆》、《站花墙》等;家庭伦理戏:《皮秀英四告》、《鲜花记》、《大书馆》、《孝灯记》、《避雨》等;男女爱情戏:《访友》、《三拜堂》、《小隔帘》、《小玉环》等;爱国主义题材的:《樊梨花点兵》、《挡马》等。淮海戏的传统戏剧目计有三十二大本,六十四单出。主要剧目统称为“两骂、两关、三朵花、七大、七小、十一记”。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年代编演的现代戏有:《柴米河畔》、《一把剪刀》、《小板凳》、《灾难海州》、《大后方》、《送子参军》等。建国后,对传统剧目进行了整理改编,《皮秀英四告》、《三拜堂》等还被黄梅戏、黔剧等剧种移植,同时,淮海戏也新编和移植了一批古装戏,如:《乌江悲歌》、《节妇吟》、《白马吟》、《丹青梦》、《红楼梦》等。现代戏的创作和演出更是达到了新的高度,并产生了较大的影响(见前“历史渊源”部分)。
相关制品及其作品
相关器具有:服装、道具及乐器等。
淮海戏的服装、道具本来并不太讲究,后来逐步与京剧基本相同。
淮海戏的主奏乐器:原本只有板三弦,所以在民间称淮海戏又叫“三刮调”。板三弦琴鼓的正面为梧桐板,背面留有音窗,琴杆中部置有腰马。右手用弹片拨弦,左手用指甲按音。其音色清脆,与其它弹拨乐器的声音有着明显的区别。除一般的弹、勾、轮等技法外,板三弦擅于弹奏各种滑音和吟音,亦可弹奏简单的和弦。板三弦演奏的传统手法,还有“大抖翎”、“小抖翎”、“大刀片子”、“大翻弦子”、“小翻弦子”、“自由翻子”等。对于较快的说唱性的唱腔,用板三弦伴奏起来更为得心应手。
而在演唱较慢的抒情性唱腔时,为了突出托腔包调的伴奏效果,乐师朱培銮增加了淮海高胡为淮海戏的另一主奏乐器。淮海高胡在演奏时,用滑音效果奏出淮海戏唱腔中贯用的“161”、“535”等小三度构成的音调,使本剧种的风格特点更为鲜明。
淮海戏的乐队建制:在“打门头词”时,伴奏只有一把三弦,后来增加一副简板。组班演出时,三弦为两把,有头担、二担之分,并增加了“三块铜”(大锣、小锣、铙钹)。建国后,乐队人员逐渐增多,加板鼓为指挥,形成了吹、拉、弹、打较齐全的小型民族乐队。文场以板三弦、淮海高胡、小皮三弦、小中胡为主,俗称“四大件“。板三弦定弦为D调5—1—5;淮海高胡定弦为D调2—6;小皮三弦定弦为D调低八度5—1—5;小中胡定弦为D调5—2。其它乐器有:二胡、琵琶、扬琴、笛子、唢呐等。有时也根据效果的需要,使用部分西洋乐器和电声乐器。
淮海戏的打击乐,除部分学习京剧外,也有自己特色的锣鼓经,可分为伴唱锣鼓和动作锣鼓两大类。伴唱锣鼓有:快起腔锣、中起腔锣、慢起腔锣、小起腔锣;大行腔锣、小行腔锣;叫板锣、导板锣等。动作锣鼓有:走场锣、吊场锣、四击锣、吹打锣、急锤等等。
淮海戏的伴奏曲牌可分为四类:一为原有曲牌,如[新八板]、[苦黄连]、[满台腔]等七支;二为佛门传入曲牌,如[转州城]、[山坡羊]、[梳妆台]等十七支;三为吸收民间曲牌,有[小开门]、[梦景]等五支;四为引用兄弟剧种的曲牌等。这些曲牌分别用于观花、喂鸡、打扫、迎宾等场面,有的作幕前、幕后曲使用等。
传承谱系
 
 
淮海戏的传承,原来主要是以家族关系办小戏班,通过血缘关系传承为主,师徒关系传承为辅,而从抗日战争时期起,有了以公家出资开办训练班的方式,建国后又由培训班发展为戏校。
从1900年左右起,到1949年止,较有影响的淮海戏班社有:于登元班、杨如刚班、王大娘戏班、王春宝戏班、吕桂生班、杨洪学班、霍启台班、小谷班、葛兆田班、花如明班、孟庆长班、朱文胜班、小白牙班、包殿珠班、佘之山班等等。传承谱系举例如下:
(一)   小谷班
         谷赵氏(“白蝴蝶”、旦)
————————————————
子  谷广发(“活吴汉”、生)
(师:单维礼、项庆连)
媳  闻素莲
子谷兆祥(生)女谷秀英(旦)子谷友富(鼓师)     徒 杨秀英(旦)     徒 熊化冰(生)
                       媳魏良召(旦)       —————
                         ———————       徒 吴  玲(旦)       
                       子谷勇刚(司鼓)     徒 苗爱华(旦)
                       徒章其弘(鼓师)     女 许亚玲(旦)
                       徒徐家中(演奏员)
                       徒郭  兵(鼓师)
————————      
徒沈 杰 (司鼓)
       
(二)   朱文胜班
           朱文胜
————-————-—————————————————————————
女 朱云兰(“大花褂”、旦) 女 朱桂州(“小花褂”、旦)子 朱培銮(主胡、作曲)
婿 温  林(生)           婿 杨云发(丑)       ————————————
    ———————— ——        女朱红艳(旦)
                         女 杨丽华(旦)           婿汤亚军(鼓师)
    婿 吴成元(生)     ————————
                              子 朱其波(演奏员)
                              徒 侍跃军(主胡)
            徒 王安顺(主胡、作曲)/ 徒  刘诗云(高胡)
                              徒 仲兆亮(作曲)
                                         
    (三)杨如刚班
          杨如刚
女 杨  拔(旦)             子  杨兴才
婿 李子刚(生)
             ———————————————————————
               女 杨云珍(旦)杨云兰(彩旦)子 杨云发(杨大牛、丑)
             婿 周立增(生)              媳 朱桂洲(小花褂、旦)
            ———————            ————————
                                       女 杨丽华(旦)
                                            婿 吴成元(生)
             ————————             徒 薛友彬(丑、导演)
               孙女 周蒙蒙                  徒 魏佳宁(丑)/徒 潘旋
                                            徒 戴小军(丑)
                                            徒 李岚科(丑)/ 子李波(丑)
(四)单干臣班
              单干臣(文武生、丑、净)
——————-——————————————
子 单士连(武生)            女 单玉桂(旦)
媳 张玉兰(旦)              婿 郇士才(主胡)
——————
单成军(生)
(五)霍启台班
              霍启台(生)
         ——————————————————————
           女 霍桂珍(旦)    子 霍维标(生)
           婿 吴德成(生)    媳 彭玉英(旦)
                             ——————————
                              女 霍一君(旦)
                              子 霍  波(生)
 
代表性传承人
 
杨秀英:一级演员,淮海戏表演艺术家,主工花衫、青衣,兼演小生、老旦、彩旦,曾有“苏北江水英”之美誉。
苗爱华:一级演员,主工花衫,嗓音清脆、扮相俊美,尤善演现代戏,感情真挚,富有感染力。
吴  玲:一级演员,主工青衣、花旦,嗓音明亮甜润,演唱声情并茂、吐字清晰,表演朴实大方。
魏佳宁:一级演员,主工丑行,能很好地继承本剧种丑行特有的技能、技巧,而在新编排的剧目中又能有所创新。
许亚玲:一级演员,主工武旦,基功扎实,兼演青衣、花旦,演唱中收放自如、亦柔亦刚,表演也真挚大方。
熊化冰:一级演员,主工生、净,淮海戏老艺术家谷广发传人。演唱刚柔相济,表演真挚感人,多次荣获优秀表演奖。
王安顺:二级作曲,在其师傅朱培銮的指导下,以主属调变调的方式解决了淮海戏男女声同弦对唱的难题;曾多次荣获优秀作曲奖。
 
 
 
 
 
 
 
 
 
 
四、项目论证
 
主 要 特 征
淮海戏特征的形成是与它产生的地理环境、社会条件,以及从业人员的艺术追求等因素密切相关的。
淮海地区处于北方鲁文化向南方吴文化的过渡和融合地带,由此,淮海戏的总体风格是既有北方剧种的粗犷豪放,又有南方剧种的温柔婉约。
淮海戏生长在农村,且常时期地为农民服务,所以,它的语言、表演特点等,都有着浓厚的淮海地区的乡风野趣,和爽朗明快、清新生动的美学风格,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
淮海戏现代戏的表演,特别注重继承和发扬中国戏曲“以歌舞演故事”的特征,并已形成新的传统、新的特色。
淮海戏的创腔手法丰富多样,既重视基本曲调的板式变化形式,又保留着与辅助曲调、其它曲调相联缀的形式,且在必要时又采用二者的结合,及吸收新的作曲手法。它的唱词结构,也是既较多地运用长于叙述的七字、十字齐言式,又配合使用长于激情的三字、四字等短句。
 
重要价值
淮海戏所具有的地方特色、艺术特色,以及它在发展中已经起到的和将可能起到的作用等,决定着它的价值。
一、历史和文化的认知价值:
淮海戏演出剧目的内容,大多来自淮海地区的民间传说和故事,来自淮海地区的实际生活,都承载着淮海地区从古至今多方面的历史信息、文化信息。特别是抗战以来编演的数以百计的现代戏,直接反映了淮海地区的革命斗争经历,以及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建设和谐社会的火热生活。贴近时代、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是淮海戏创作的一贯追求,所取得的成绩和经验,可供研究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建设,作为重要参考。
淮海戏浓郁的乡土气息,又是联系乡音、乡情的纽带,淮海地区的广大人民群众都很喜爱淮海戏,工作在外地的老乡们,一回家乡也都想着能够再看到、听到家乡戏。回乡探亲的台湾同胞,把淮海戏的录音带、录像带都当作宝贝带回台湾。
二、艺术价值:
淮海戏所用的地方语言,总体上是属于北方语系,但它仍保留着五个入声韵类,这对研究汉语言的分布和衍变有着独特的价值。
淮海戏的创腔手法丰富多样,既重视基本曲调的板式变化形式,又保留着与辅助曲调、其它曲调相联缀的形式,且在必要时又采用二者的结合,及吸收新的作曲手法。它的唱词结构,也是既较多地运用长于叙述的七字、十字齐言式,又配合使用长于激情的三字、四字等短句。这些特点对于探讨中国戏曲中的唱词结构与曲调配合的关系,以及与情感表现的关系,又有着独特的艺术研究价值。
淮海戏在排演现代戏的过程中,特别注重继承和发扬中国戏曲的本质特征,坚持并已形成了“以歌舞演故事”的现代戏表演的新传统、新特色。这对于研究和推进中国戏曲的发展,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濒危状况
 
在现代社会多元文化的冲击下,在以电视、电脑为代表的“斗室文娱”影响下,淮海戏也和大多数地方戏曲一样,受多种因素的制约,已处于濒危状态。
1、专业队伍萎缩。原来,淮海地区的沭阳县、灌云县、灌南县、泗阳县、涟水县、宿迁县、东海县、滨海县、响水县以及连云港市、淮北盐场和江苏省淮海剧团等,都建有专业性的淮海剧团,可现在能正常演出的只有江苏省淮海剧团,以及连云港市、沭阳县、灌南县、泗阳县淮海剧团。
2、演出场所减少。过去的剧场,包括农村乡镇的会堂、影剧院等,现大多转向经营,改成商场或歌舞厅。
3、后继人才缺乏。特别是编剧、导演、音乐、舞美等人才都很缺乏。
4、江苏省淮海剧团多年来为剧种的振兴作了艰苦努力,也取得过一定的成效,但因演职人员只拿60%的工资,艺术生产的投入更是力不从心,所以,事业发展受到严重影响。
 
 
 
 
 
 
 
 
 
 
 
五、项目管理
 
已采取的保护措施
1、淮安市已将江苏省淮海剧团确定为公益性事业单位。
2、政府出资为培养淮海戏接班人做过较大努力,现在在职的中、青年演职员,绝大多数都是公办的训练班或戏校培养出来的,他(她)们中也已出现年富力强的剧种代表人物,如苗爱华、吴玲、许亚玲、魏佳宁、熊化冰等。
3、在江苏省文化厅的直接领导下,已举办过三届“江苏省淮海戏艺术节”,推出了一批优秀剧目,和培养锻炼了一批青年演员。
4、在江苏省文化厅的领导和支持下,编纂出版了《淮海戏志》,对淮海戏的历史渊源和艺术成就做过较全面的调查,为今后继续研究和利用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5、以省淮海剧团为主,组建了江苏省淮海戏研究会,并开展了一些专题研讨活动。
 
资金投入情况
 
 
1、省淮海剧团离退休人员的工资,已有政府拨给专项经费。
2、对在职演职员的工资,政府按60%拨给,对一级演员的工资则全额保证。
3、已拨100万元修缮了排练厅。
六、保护计划
 
保护内容
1、在省、市有关部门的领导下,由江苏省淮海剧团具体制订和实施淮海戏五年保护计划。
2、明确江苏省淮海剧团为淮海戏这一剧种重点保护的剧团,在经费上提供保证,人才配备上给予方便,艺术上保持风格,能够继续起到示范和带头作用。
3、省淮海剧团每年演出不少于200场(农村演出占70%),并要积极支持业余的和农村的淮海戏剧团开展演出活动,必要时可派员上门辅导,共同为繁荣淮海戏而努力。
4、完善淮海戏资料档案的整理和保存,包括①对已收集到的资料进行有效整理和规范保存;②进一步开展调查工作,包括对以前演出地(如上海、南京等地)曾留下过的音像资料进行购买或复制,最大限度地避免有价值资料的流失。③有计划地录制优秀剧目、优秀演员的音像资料。
5、设立淮海戏历史发展陈列室,以利于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和激励继续奋斗的革命精神。
6、以优惠政策招收一批具备良好条件的淮海戏学员,并以名师、专家授课,以保证淮海戏艺术的传承。
7、积极支持和配合淮海戏研究会开展工作,每年召开一次淮海戏艺术学术研讨会,力争将优秀文章编印出版。
8、整理复排一到二部优秀的传统剧目。
五年计划时间
保护措施
预期目标
2008年
资料收集整理
设立淮海戏历史陈列室
建立较完整的淮海戏资料库
不断进行传统教育
2009年
以优惠政策招收学员
对在职人员继续培养
培养淮海戏接班人,确保后继有人
力争不断出现新的剧种代表人物
2010年
录制优秀剧目音像资料
陈留作资料保存外,可出版发行
进一步扩大淮海戏的社会影响
2011年
整理复排一到二部优秀的传统剧目
传承优秀剧目
2012年
每年演出不少于200场,并积极支持小剧团演出
丰富群众文化生活,进一步发挥淮海戏在三个文明建设中的作用
保障措施
 
1、进一步确定省淮海剧团为公益性事业单位,增加必要的经费投入。
2、剧团内部进一步实施改革措施,强化竞争意识、市场意识、精品意识,贯彻奖勤奖优政策。
3、对保护内容制订出实施细则,并明确责任人,明确奖罚职责。
4、每年年终,对保护成效进行评估,兑现奖罚,并将评估情况上报省、市领导部门。
5、争取企业赞助。
 
 
经费预算及其依据说明
 
1、确保省淮海剧团的在职人员工资拨款能达到80%,每年需要   万元。
2、继续收集淮海戏资料,并对已有资料进行规范整理,建立起档案库,设立淮海戏发展历史陈列室,经费预算40万元。
3、录制优秀剧目40部,经费预算50万元。
4、以优惠政策,最好是免费招收新学员,并以名家名师为主教授淮海戏艺术,经费预算60万元。
5、选拔和培养编、导、演、音乐、舞美等各方面人才,预算50万元。
6、组织新剧(节)目创作和排演,开展淮海戏艺术研究活动,每年预算50万元。
7、整理复排一到二部优秀的传统剧目,经费预算30万元。
 
 
 
 

收  藏】    【打  印】    【关闭窗口  
 
主管部门:淮安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   主办单位:江苏省淮海剧团   版权所有:江苏省淮海剧团   苏ICP备09056038号-1
地址:江苏省淮安市大治路5号  邮编:223001  联系电话:0517-83673252  E-MAIL:6109706@qq.com  中国淮海戏网QQ群:228942779
技术支持:淮安网桥科技网络有限公司
      
苏ICP备09056038号